欢迎进入九江绿谷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热推信息 | 企业分站 | 网站地图 | RSS | XML
九江民宿旅游合作

全国联系热线:

135-0702-7200

楼顶种菜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庭院种菜绿色离百姓餐桌到底有多远?有毒无公害蔬菜引发话题

2019-12-18

近一时期备受媒体关注的有关有毒“无公害”蔬菜的事件,再一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绿色食品”的安全问题。在某蔬菜生产基地内,国家明令禁止的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仍然在施用,在批发、销售、检验等多个环节里,竟然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发现这些蔬菜的 “公害”实质?这样的现实令人惊心。为此很多业内人士提出,市场准入体系的不严谨,以及监督检测网络的不完善,使得“无公害”这个提法的科学性受到挑战。 


     “无公害”离百姓餐桌还有距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加强,绿色食品消费成为时尚,无公害蔬菜等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更备受关注。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在国标的安全范围内,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危害的蔬菜。可见无公害蔬菜,并不是指不使用农药的蔬菜。 


客观地分析,无公害蔬菜的成本较高且价格居高不下,令普通消费者难以长期承受。蔬菜专家认为,庭院种菜目前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分散经营无疑成为无公害蔬菜价高的直接原因。于是,“绿色健康”的概念和不菲的价格,成了不法生产企业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动因———利用“无公害”概念进行炒作,将未经任何检测的蔬菜任意贴上“无公害”标签, 以达到促销目的;或者利用“无公害”基地的金字招牌,把免检当成牟取暴利的护身符,任意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产品。这些作法的后果必然是使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甚至健康受到威胁。 


     据农业部农技中心研究员张真和介绍,无公害蔬菜,阳台种菜设备是要经过有关部门检测并符合标准后才能被确定的。因此,从生产上要降低蔬菜的“ 公害”,首先要提高农药的科学水准,生产出既能有效治病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此外无公害蔬菜严格的标准体系,需要企业化的生产为依托,只有继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才能从源头上保障蔬菜“ 无公害”的品质。 


   政府食品放心工程要提速在“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出有毒蔬菜同时显露出食品市场准入门槛和监管措施的重要性。按照专业人士分析,各地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苦于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因此对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很难限制。目前,农业部正在抓紧起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推进绿色市场认证工作,逐步建立具有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符合环 保要求的生产销售网络体系。 


   有关部门也正在不断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力度。今年8月1日,农业部发出了《关于做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区按规定及时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结果备案,并定期对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进行检查。与此同时,商务部也发布了“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全面实行食品市场准入管理,整顿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加强上 市销售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监测。商务部组织起草的《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标准》和《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标准》现已由国家标准委审定发布。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屈冬玉表示了对无公害行动的希望:一手抓标准化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一手抓生产型和营销型龙头企业,通过他们带动基地和农户,同时促进运销、批发、超市的市场准入、认证和标识管理,从而实现监管对象从基地和农户到龙头企业的转变。 


  无公害蔬菜生产需要技术支撑据一项调研结果表明,有些农民之所以愿意购买使用一些禁用、限用农药,原因是其“杀虫效果好、价格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低毒、高效而价廉的农药产品的匮乏。不少专家指出,为彻底解决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投入品的问题,政府应在高效低毒农药开发及其替代品的研究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应加强对农产品 中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农业部与科技部应就“食品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进行广泛密切的合作。 


   不久前由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与农业部科教司共同启动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中南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标志着我国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及其利用推广的研究进入更高阶段。这项课题主要针对目前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农药、氮肥、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环境质量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等蔬菜生产的全方位生态农业技术。项目完成后,每年可使蔬菜生产经济效益提高25%~30%;农药、化肥施用量降低30 %以上,农用化学品残留降低60%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这类假“无公害蔬菜”的报道促进了无公害行动,势必要加快其推进步伐,引发了一些探索思路,特别是适应当地资源特点和经济条件的无公害蔬菜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生产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管理企业化、运行市场化和经营产业化的“无公害”基地。这样的作法或许就是今后无公害行动的发展方向,那时候老百姓的餐桌上才能呈现真正的绿色。 


   让“无公害”名副其实 


  这一段时间,有关有毒“无公害”蔬菜报道敲响了人们的食品安全警钟。虽然北京等地市场在蔬菜抽检中还没有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农业部也连续发文要求蔬菜产地加强管理,但是我们的心还是感到了不安,对一些问题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对“无公害”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在不少人心里“无公害”就是不施农药化肥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在蔬菜生产基地的菜农们也都不相信这种概念,因为他们认为,不打农药还能正常生长收获的蔬菜根本就不存在。那种理想化的“无公害蔬菜”是有违客观事实和科学道理的。我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超过2.5亿亩,全国年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30 0千克。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相当普遍,蔬菜完全拒绝农药是不现实的。相反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及生产技能不适应蔬菜生产发展的要求,蔬菜农药残留一直是焦点问题。而农药残留有可能危及人畜生命。因此可以说农药的正确合理施用,是无公害蔬菜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所使用的农药应该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符合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投入标准的农药。即便如此,对于可以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也要严格遵循施用浓度(倍数)、一个生长期的最多使用次数及安全间隔期。 


    其次无公害蔬菜的认定,是要经过有关部门检测并符合标准后才能被确定。商务部近期重点抓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蔬菜农药残留和畜产品“瘦肉精”污染等定点监测的举措,就是政府重视“无公害”纯洁性的力证。由于我国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和销售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一些商家利用“无公害”这一概念进行炒作甚至弄虚作假。这种作法不仅给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行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带来负面影响,也使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为确保消费者吃到无公害放心蔬菜,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检测网络,是 “无公害”这一招牌的强力保证。在蔬菜等食品行业也应当效仿其他行业酝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流通企业行业信用标准。同时对上市销售食品引入安全责任制,有害物超标食品和违规经营者市场退出机制也应尽快落实。这些措施正是符合了消费者安全消费的利益,势必对 “无公害”的名副其实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无公害蔬菜因品质和价格的有名无实问题还会在国际市场中失去优势,这一点也必需引起足够重视。我国蔬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蔬菜产量居世界前列,本来应是我国加入WTO后颇具价格竞争优势的产业。但国外的绿色壁垒已经影响了我国蔬菜的出口,我们自身还不注重品质的纯洁,赢得国际市场岂不又成了一句空谈。而当前尽快降低无公害蔬 菜的生产成本以及提高“绿色”含量,还“无公害”以本来面目,才能大大提高我国蔬菜在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的竞争力。 

标签

最近浏览: